天下瑞商丨戴慧敏共享融合做西安文化地产求索者

名家流派 2021-12-03999未知admin
2018-09-0716:19|记者金邦寅
他是陕西温商中的传奇人物,西安最早引领休闲服饰潮流的创业者,从地方走向全国一线品牌,鼎盛时旗下加盟店月均开业12家;他是率先践行“文化地产”理念的实业家,致力于为西安地产赋予文化灵魂,为地产界注入了一股文化清流;他还是一位收藏家,钟爱传统文化,能挥毫泼墨画江烟,开陕西民企办公益性美术馆的先河,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传承……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依凭天生的商业禀赋,争当改革开放巨浪中的“弄潮儿”;到而今“从善心,行善事”,传播公益理念,践行企业责任,戴慧敏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朋友与下属心目中,戴慧敏大气豪迈、思维缜密,“用这一辈子时间,做两辈子的事,活出三辈子的精彩”。
大学创业,6年加盟服饰店遍布全国
戴慧敏,一米七五的个子,穿着棉麻布料唐装,哪怕炎炎的夏日里,依旧是一贯的儒雅平和。和大多数温商白手起家的传奇相同,戴慧敏也拥有一个原初的起点。
“天生的创业因子,加之家庭的影响,使我对经商有着特殊爱好,在西安求学期间便开始做着小生意。”1994年,19岁的戴慧敏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开始在西安著名的金花羊毛衫批发市场做针织服装品的销售与调配工作,由此踏上创业路。
“其实,起初我是很内向的人,一跟女生讲话就脸红。乍到西安,普通话讲不好,常受人欺负。于是我苦学河南、陕西方言,最终打开了心结,完成了第一次自我转变。”戴慧敏说。
不久,戴慧敏开始自主创业,自己租了店面,成了针织纺织品批发和零售的个体户,往返上海贩卖羊毛衫,跟随火车押车,组织搬运货物。
“为了节省搬运费用,我常上阵扛包。那时,我一个人可以扛3个60件服装的大包,左右手加脖子各一个,起身哼哧、哼哧地迈步就走。”戴慧敏笑着说。
1995年8月,戴慧敏和几个伙伴合作组建陕西康达针织有限公司,生意迅速遍布西北五省,十分红火。1998年10月,他将公司更名为陕西蓝维服饰有限公司。
“一个人想做什么,取决于自己的决心。上学时,我很调皮,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工作后,我挤出时间自学、考研,最近还打算攻读博士。”1999年,戴慧敏成婚后,经妻子推荐,前往清华经管学院进修。此后半年,他一边努力学习汲取前人智慧,一边工作践行企业特色经营理念。
“西安高校众多,学生有百万之众,这是休闲服装的主力军。”1999年,24岁的戴慧敏瞄准了一商机,停掉了服装羊毛衫和“美特斯·邦威”代理生意,转型创立“班博”休闲服品牌。戴慧敏招兵买马,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导入连锁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短短数年间,销售十几大系列的上千款式品种。“班博”第一家店面选在西安“王府井”——西安东大街。
从此,树自己的名牌,成为了所有班博人的梦想。第二家、第三家店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班博”的事业蒸蒸日上。
随后,戴慧敏在西安首创1000平方米的休闲专卖店——世纪店。很快,“班博”占领了西安消费流行的前沿阵地。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戴慧敏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导入CI系统、聘用职业经理人等,班博销售节节上升,业绩很快破2亿元,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2000年至2002年,“班博”(BOBOO)先后被拿下了“西安市名牌产品”“西安市著名商标”“陕西商业名牌产品”等荣誉。
2003年,戴慧敏再掀大手笔,签下香港影视红星陈小春出任品牌形象代言人。2004年,戴慧敏远赴法国聘请顶级时尚设计顾问团,紧跟时尚潮流,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特色。
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戴慧敏成立了上海班博分公司,并砸年租金1000万元在南京西路步行街、淮海路商业街开出了两家分店。“仅店面租金就占了年营业额的40%,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的班博品牌效应打开了,很快在上海开出了几十家店面。”戴慧敏说。
随之,班博加盟特许连锁专卖店持续火热,店面总数很快冲上了300家,在全国20多个省市生根、开花、结果,最鼎盛的时候以平均每月开业12家的速度向全国各地扩展,旗下拥有2000多名员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班博积极谋求在美国上市未成,戴慧敏陷入了人生第一个大转折的困境。
转型再起,成为西安文化地产领航者
绿植盎然,书香四溢。位于西安高新区的现代写字楼里,戴慧敏的办公室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入口为两扇老木门,屋内摆放着不同年代的石条、石臼、古家具等“宝贝”,墙壁上挂满了名家字画,他给办公室取名为“朴拙堂”。
“班博被另一家公司收购,我们克服了层层困难,安置了在陕西总部的700多名员工。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西安各大商场的精英人才,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谈及过往,戴慧敏显得坦荡而又真诚。
创业失利的打击与痛苦,没能击垮他,戴慧敏很快走出阴影,在逆境中浴火重生。
2008年,通过盘查自己的手头资源,历时数月的考察走访,他决心转型房地产行业,成立了锦业地产集团,率先在西安文化古都提出“文化地产”的新概念,并很快付诸实践。
“锦业地产”的第一个项目是“锦业76号”,占地50亩,坐落在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
当时这个地段比较偏僻,怎么办?戴慧敏说:“我们决定将小区定位为高端文化小区,做足文化产业的特点、特色,推动地产与文化的结合、文化的传承,分为‘合和’、‘书’、‘茶’、‘花’、‘棋’、‘乐’六大文化景观。同时,在绿化上狠下功夫,注重人文自然的亲近。”
如今,这个高端小区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关中道”石雕石刻文化露天“博物馆”,随处可见拴马桩、上马石、石狮子、门墩石、马槽、石磨。这些文物级别的石雕石刻文化作品与园艺绿化搭配设计,分布在小区绿化带、过道、入口大厅等处,成了小区独特的景观。
“野水明窗几,通渠绕屋流。地产为住户建造栖身之所,文化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戴慧敏说,地产和文化“联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平衡点。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地产的溢价率。
敏锐的眼光和果断的抉择,让戴慧敏在房地产领域实现了开门红。“锦业76号”成为2010年西安最值得期待楼盘,虽然其开盘价是同期附近地段其它品牌楼盘的1.5至2倍,但销售依然火爆。
这也给了戴慧敏将文化地产做精、做细、做出韵味的信心。
数年后,锦业地产项目遍及西安各地,锦业·欧洲城、阎良锦业·6号府邸等陆续上马。戴慧敏逐渐走出了一条将人性、艺术与创意纳于建筑之中的文化地产之路。而今在锦业地产,文化情怀早已在企业肌体的每一条血管中流淌。
2017年,戴慧敏将目光投向打造一个防雾霾小镇上。“防雾霾不只是理念,一定是落地到房子里面,落地到建筑里面,落地到我们生活的周边。我们要主打绿色科技特色,小区建筑将实现恒洁、恒静、恒温等功能。”
他说,未来三五年,西安进入追赶超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地产迎来春天,做好文化地产,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是锦业一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热心慈善,身体力行传播公益
热爱文化产业的戴慧敏,内心始终怀揣着“从善心,行善事”理念,去做公益和做企业。
戴慧敏对于艺术文化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琴棋书画皆有所涉及,还是一位大收藏家。他不但专门拜了名师学习古琴,还跟随陕西书法协会的大师研习书法,常去美协和一些大师级的名家虚心请教。
2010年,戴慧敏又作出一个创举,锦业地产成为陕西首家办公益性美术馆的民企。他在自己名下的锦业76号楼盘商铺,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家非盈利性质的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含王西京艺术陈列馆、徐义生艺术馆、崔振宽山水艺术馆三个公益艺术馆,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
“过去,艺术家过世了,盖棺定论,认为这个艺术家有成就,才够格建专门的艺术馆。为了开办个人美术馆的事,我和几位艺术家前后交谈了几十次,有的历时3年,才最终敲定。”说起这段经历,戴慧敏感叹不已。
“美术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只进行纯粹的艺术展示,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除了固定的三位画家的作品展,一年还有十几次不同主题的展览与交流活动。随着锦业美术馆、博物馆陆续开放,成为了当地中小学生素养培训基地,每月都有不同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还开办了书画、手工等培训班。
创办公益性质的艺术场馆,戴慧敏付出了不少,包括不菲的商铺租金、运营费用,公司还要聘请一批安保人员日夜看管馆里书画艺术品,每年投入运营成本高达上百万元。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师们真正的精品,享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戴慧敏懂得感恩,也懂得分享。他带头将自己收藏的多幅名家作品收入藏馆内。
热心公益的戴慧敏,26岁那年当选为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人大代表,打造一家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锦业集团不断壮大,慈善公益也如影随形,一路伴着爱心满满:结对山区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学生、暖心老华侨事业、带头投身商会公益慈善事业。除了捐钱捐物,他还身体力行,成为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一名会员。
在戴慧敏看来,公益慈善的理念是需要传播和引导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怀抱感恩,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能让人收获更多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在戴慧敏的心目中,公益慈善传播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
人物名片
戴慧敏
1975年出生于瑞安鲍田,锦业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西安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西安市瑞安商会名誉会长,瑞安市在外企业家联合会执行

中国字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2-2030 中国字画艺术网 中国艺术_中国文化_中国字画艺术网 sitemap.xml